罐瓷胎,經反覆凝練,輕盈純潔,釉色瑩潤透亮。通體施白釉地,外壁先施以暗刻技法,再以礬紅彩繪飾。肩部及近足處飾仰覆蕉葉紋;腹部飾雙龍踏浪趕珠為主題,雙龍首尾相逐,身軀弓捲,四肢開張,五爪銳勁,龍鰭飛揚,姿態奔騰於洶湧波濤上,予人疾馳勇猛的視覺感觀。間以十字祥雲環繞,雲心燃起桃形火焰珠。底部青花雙圈「大明成化年製」雙行六字楷書款,雙圈緊束款字,顯得格外豐勻。整體造型飽滿,裝飾細膩精巧,細觀之,紋飾先在釉下經錐拱而成,再以礬紅彩凸顯紋飾,工藝繁瑣,成就登峰造極之水平,應屬成化官窯雋品。
在中國傳世名瓷中,宋官窯、汝窯、明成化窯及清宮琺瑯彩瓷等,歷來享有盛譽。成化彩瓷自萬曆以來一直受到極高評價,如明代沈德符《敝帚齋餘談》:「玩好之物,以古為貴,惟本朝則不然。永樂之剔紅,宣德之銅,成化之窯,其價遂與古敵⋯⋯始於一二雅人,賞識摩挲,濫觴於江南好事之縉紳,波靡於新安耳食之大賈,曰千曰百,動輒傾囊相酬。」;清末劉子芬《竹園陶說》:「成窯畫筆古今獨步,蓋丹青妙手寄其心力於瓷片之上,故能筆細如髮,用青如用墨,點染描畫,各臻其妙也」。
圖一 明宣德〈礬紅彩龍紋高足碗〉,H10.6cm,1993 年出土於御窯珠山,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庋藏
出處:《明代宣德御窯瓷器: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官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》,紫禁城出版社,2015 年,頁 082,圖版 31
圖二 明宣德〈青花礬紅彩龍紋折腹碗〉,D17.3cm,大維德爵士舊藏,大英博物館庋藏
出處:《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精選》,文物出版社,2013 年,頁 112-115,圖版 30
成化瓷包含青花、單色彩釉、彩瓷等,早期佳器以先帝治下巧工佳瓷為範,尤尚宣德高風。宣德時期白地礬紅彩瓷器承襲自明洪武官窯,然數量較以往有所增加,且紅彩比洪武時期更加鮮豔,色調亦有濃淡之分。如 1993 年出土於御窯珠山,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庋藏明宣德〈礬紅彩龍紋高足碗〉(圖一),及大維德爵士舊藏,大英博物館庋藏明宣德〈青花礬紅彩龍紋折腹碗〉(圖二),所施紅彩薄且均勻,略呈淺珊瑚紅色。本件明成化〈白地礬紅彩暗刻海水龍紋罐〉,胎體潔白,釉光瑩潤,構圖即取自宣德時期雲龍紋作為藍本,龍紋刻畫生動,紅彩濃淡相宜,層次分明,展現工匠巧思創新與卓越技藝,堪稱明代製瓷至臻典範。
然礬紅彩的燒製甚為不易,其色調與原料配置、彩燒溫度、燒造時間等因素關係密切,需依賴窯工純熟技術方能燒製出恰當的紅色。
圖三 明成化〈天字款鬥彩波濤天馬蓋罐〉,H11.4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成化瓷器特展圖錄》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2001 年,頁 128,圖版 114
圖四 明成化〈天字款鬥彩波濤飛象蓋罐〉,H12.7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同圖三,頁 129,圖版 115
圖五 明成化〈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〉,H13.3cm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摘錄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
從珠山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成化鬥彩瓷得知,彼時帶有礬紅彩的作品淘汰率高,乃因燒成溫度偏低,使紅彩脫落嚴重,導致成化時期成功燒製的礬紅彩瓷極為罕見。同時,礬紅彩亦廣泛應用於成化鬥彩瓷,青、紅輝映,頗具特色,誠如明沈德符《敝帚齋剩語》所言:「本朝窯器,用白地青花,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。如宣窯品最貴,近日又重成窯,出宣窯之上。」並演繹出一系列以動物構圖的鬥彩「天」字款蓋罐為代表之曠世傳奇。此類蓋罐細緻精巧,形制、大小,與萬曆五彩茶葉蓋罐類似,或均是裝納茶葉的蓋罐。博物館藏佳例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〈天字款鬥彩波濤天馬蓋罐〉(圖三)、明成化〈天字款鬥彩波濤飛象蓋罐〉(圖四),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〈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〉(圖五),動物紋飾增強生動性與趣味性,然其中「海水龍紋」屬較罕見之紋飾,目前僅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成化〈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〉(圖五)一例與本品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
本件龍紋罐曾經的擁有者京都鴻池家,收藏許多精美藝術品,1911年第十一代鴻池善右衛門(幸方)被封為男爵,其次子鴻池行武亦是一位非凡的鑑賞家,被譽為淨琉璃(註)研究的領軍人物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鴻池家族因財閥解體和農地改革而遭受巨大損失,舊鴻池男爵的主要住宅一部分保留為大阪藝術俱樂部。本品即為永藏商事株式會社成立初期,由交際廣闊的社長久手堅先生於 1928年以三百七十円購入此件鴻池家藏品,之後再由社長久手堅憲二珍藏,流傳過程清晰有序。